写作的真正难度,在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写出意味来,写出人类带有普遍性的生存哲学来。《我的岁月静好》作为一个长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写出了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对生存哲学的探寻与追问。
杨争光的小说《我的岁月静好》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主人公德林的爱情、婚姻、家庭、朋友,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等,由此折射出作者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对公众生活的深沉关怀。
杨争光的作品一直被认为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一股混杂着黄土狂沙的西北旋风。他的文章一贯冷硬倔直,笔下皆是黄土地上粗粝酷烈的生命挣扎。
在我看来,杨争光创作《我的岁月静好》其锋芒所指正是后者,他不仅用一种近乎荒诞的艺术手段平静地将这样的“静好”呈现于世人,也冷静地观察到“静好们”之所以能够“静好”,既有他们个体“与时俱变的创新”,更有“悠久的祖传”。“静好们”貌似冷静平静理性,究其实这不过只是一种假相,他们对社会之危害在某种意义比之于那些“喷子们”更恐怖、更具欺骗性。
冀望岁月静好者似乎越来越多,自以为岁月静好的们在微信朋友圈的晒好也就格外显眼。这就给了我一个刺激,想探究一下静好们的静好以及何以能够静好。结果,就有了这一个《我的岁月静好》和能够岁月静好的德林,以及种种。
《我的岁月静好》中,杨争光引用了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成为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可以避免很多生活的苦恼。”那么,成为所谓的“生活旁观者”,真的可以“岁月静好”,与世无争,没有烦恼吗?这恰恰是一个相反的故事。
《我的岁月静好》写的虽然还是一个名叫“德林”的中年男人的那些事,但这个男人却不再是一根硬戳戳的木橛子了,其身份、性格变得可疑,变得暧昧,一点都不像是杨争光笔下该有的人物。面对火热的生活——这生活里有进城和出城、婚姻和偷情、拆迁和补偿、复仇和杀人、中华烟和道德经等等——德林却是一副疲态,不再想要投身其中,反而乐作壁上观,并把这样的生活称为“我的岁月静好”。
《我的岁月静好》是杨争光最新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和鲁迅、知识分子、国民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小说中的“S城”仿佛是鲁迅《在酒楼上》《孤独者》《琐记》《父亲的病》中的“S城”;小说中“看的主题”又和鲁迅揭露国民劣根性的“看客”有内在的关系;而德林抽烟只抽中华烟,又让我们隐隐联想到《孔乙己》中的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杨争光曾有20多年让自己的生活退出小说,“我有意和我所写的东西保持距离”。但这一次,却是一种意外。无法拒绝的疾病,迫使作家在精神的废墟之上仍然努力想象文学应有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我的岁月静好》便是他苦苦思索之后的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