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燕食记》:世道味道总关情

1

《燕食记》,葛亮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篇小说《燕食记》以40余万字的篇幅,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以饮食为切口,用细致入微的文笔,描摹中国岭南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与世态人情。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葛亮坚持写人间烟火,虚构的人物穿梭在纪实的生活之中,读来令人在温馨、朴实之中又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在作家小说写作的手法上,如何将非虚构融入虚构中,比如小说中的“我”,“我”要做茶楼研究,自然在走访中对人物命运感兴趣,起到了穿插与藏闪的作用,而这个“我”与葛亮本人的经历又极为相似,这显然是作家有意为之。

潘凯雄(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燕食记》中描写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是影影绰绰的,但在小说人物不经意的一句话中会突然点到。如谢醒动员五举参赛,提到餐厅在观塘的位置,说观塘怎么怎么有前途,你没看到对面。对面是什么?深圳特区。就这一句话,一个大时代来临了。由此我认为,《燕食记》是很浑厚的,同时又是很完整、很机智、很巧妙的一部长篇。

白岩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评论员、主持人):作为葛亮的长期读者,从《朱雀》到《北鸢》再到《燕食记》,一个最明显的感受是作家的文字干净但稠密,仿佛从遥远之地而来,他以克制而温情的方式在回望一些美好的情感。在他的文字当中,能感受到当代文学的各种可能。中国人是把饮食与人生连在一起的,饭菜的滋味就是人生的滋味。一日三餐、碗中百味——我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奔波于不同的生活,但摆上餐桌的,却是同一种味道、同一份温暖。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这部作品既是世情小说,又是文化小说,也是历史小说。小说写到香港这座城市的兴盛与不断迁徙的人群的关联,它是多元融合之地,有巨大的包容性,但同时是砥砺的。

《燕食记》中的名厨叶凤池等人,他们用非常传统和古老的方式参与到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里,这是极为精彩的书写。以食物知著于烽火硝烟的抗战历史,便是以日常烟火建构起大时代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