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活灵活现的作家群像——读刘心武《也曾隔窗窥新月》

《也曾隔窗窥新月》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心武的最新随笔集。作家以平视的眼光,用真切动人的笔墨,温婉细腻地叙写了与巴金、冰心、茅盾、夏衍、丁玲、汪曾祺、周汝昌、孙犁、王蒙等数十位作家交往的点点滴滴。温情弥漫、平静如水的文字,在展现作家们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同时,纤毫毕现地记录下了时代的激荡与文坛变迁。

早年间,刘心武曾任《人民文学》主编,在繁忙的编务之中有幸结识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彼时,稿件和作品是维系他们友情和交往的重要媒介,而文学与艺术这些本真的话题更是一次次拉近了刘心武与众多作家的心理距离,让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互携扶,共同走过了许多温情的岁月。茅盾的惜才爱才,巴金的平易随和,冰心的古道热肠,孙犁的淡泊名利,叶圣陶的认真谦恭,林斤澜的率性耿直,王小波的潇洒不羁,都曾在刘心武的心田烙下深深的印痕。尽管许多年过去,但这些往事仍久久叩击着他的心房,一直让他感念不已。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197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茅盾给了当时还是文学新人的刘心武一些赞许和鼓励,这让刘心武备受鼓舞,满怀信心地开始创作起长篇小说《钟鼓楼》来。在本书中,他坦诚地写道:“我得承认,在《钟鼓楼》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茅盾的那股目光一直投注在我的心里,也是我发愤结撰的原动力。”文学前辈的提挈,为刘心武的创作拓开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他在文坛迅速地成长起来。文中对茅盾的着墨虽然不是很多,但从作家波澜不惊的描写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茅盾热切培植文学新人的赤诚之心。与巴金的交往也写得云淡风轻,但却让人过目难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刘心武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当时他们创办了《十月》杂志,为此特意到上海向巴金约稿。巴金一面答应写稿,一面约刘心武向他即将复刊的《上海文学》《收获》供稿,并语重心长地劝勉刘心武说:“编辑工作虽然繁忙,你还是应该把你的小说写作继续下去。”寥寥数语,便把一个老作家对青年作家的殷殷关切书写得分外朴实动人。

《也曾隔窗窥新月》不伪饰、不矫情,既不刻意拔高,也不有意护短。每一着笔,每一落墨,一颦一笑里,尽显这些作家的真品性、真性情。如刘心武写林斤澜,就如同写自己的兄长一般,亲切自如,毫无违和感。他评价林斤澜“是一位充满原创性、独创性的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你是看不出师承的,现在也难见来者。”有意思的是,林斤澜对刘心武的《班主任》并不认可,直言“文学性太差”。相反,对众多评论家深感调子太灰的《立体交叉桥》,林斤澜却抚掌击节,盛赞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小说了”。褒贬之间,林斤澜不媚俗、不迎合的个性跃然纸上。书中颇令人玩味的是刘心武对王小波的刻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蕴深蓄。那年,刘心武在一家书店偶然读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对他出色的运笔和对人性的揭示深为叹服,遂打电话邀其叙谈,一见面,王小波高挑的身材让刘心武大吃一惊,而更让他吃惊的是,“论长相,他属于长得丑,且带着凶相的那种。”好在随着交谈的深入,刘心武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之后,由顺眼到顺心,他们聊文坛那些事,谈社会的边缘人,令刘心武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此后,王小波竟成了他心中最意气相投的谈伴。

《也曾隔窗窥新月》记录着俗世中的暖,感怀着人间的脉脉真情,那些作家的群像如浮雕般镌刻在刘心武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掩卷长思,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就写在他们意蕴深邃的作品里,更写在一代代作家铁肩担道义的拼搏奉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