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娇惯的心灵》:“长成大人”与“长大成人”

1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乔纳森·海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娇惯的心灵》一书中,作者结合社会学与心理学理论,介绍了三种错误观念的流行情况以及校园内的实际变动,为育儿、基础教育和大学三个阶段的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对策。“娇惯”一词意味着,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过度保护,为他们树立起脆弱的自我人设,使得他们动辄视言语为暴力,怀着敌意面对差异,变得脆弱、焦虑、不堪一击。

被保护和被伤害的:三大谬误

在父母和老师密不透风的保护伞下,正在诞生脆弱的孩子,他们虽然时刻牵挂着孩子的安危,却忽略了他们的自由。因此,当孩子进入大学校园,面对信念和道德观的挑战,他们倾向于寻求安全空间,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不被伤害。

根据情感推理,只要感知到对方言语给自己带来的不适,就意味着受到了侵犯。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群体的多元往往可能导致以“微侵犯”作为主要形式的冲突,即偶然的、非故意的冒犯。学生如果动辄认定自己处于受害者的地位,那么他人无心的言词便可能构成侵犯。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无望,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

如今,美国大学校园中产生的一种受害者和压迫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值得我们深思。许多青年学生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错误,难以接纳意识形态不同的观点,他们拥护所属群体的道德信念,致力于群体之间的斗争,造成抗议行动或集体沉默。

被束缚与被侵犯的:偏执易感的互联网世代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图片并非生活的全貌,而学生们却难以认清。父母的养育越来越倾向于过度保护,这可能使得孩子们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独立生存的技巧和风险评估的能力。自由玩耍中的挑战和考验,能够刺激孩子锻炼反脆弱的本性,建立自我认知,促进孩子有意识地学习如何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然而,自由玩耍正在衰落,孩子们的童年逐渐充斥学业、乐器和网络娱乐。互联网世代的孩子很少拥有以身试险的机会,也因此更加惧怕和排斥危险,因此在大学阶段,他们的日常生活可能需要成年人的更多介入。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对我们的启示

“内卷”之潮逐渐席卷每一个大学校园,被裹挟其中的学生变得迷茫、焦虑和孤独。北京大学李猛教授将“内卷”归纳为绩点中心学习模式,社会关注度和资源分配的失衡,导致了判断标准的单一。学生们在单一评价机制的支配下,处于高度紧张的竞争环境和学习节奏中,从而产生疏离感和焦虑的情绪。“内卷”的大学生群体内部容易造成分裂和疏离,高度竞争的氛围下人人自危,独立能力和抗压水平较低的孩子,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竞争风气和同辈压力使得他们之间出现隔阂和猜忌,助长了“防御性的自我审查文化”。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逐渐“圈子化”,人人都能在网络上因相同的兴趣和喜好组成群体,创造自己的语言体系进行交流。然而,有些群体极为排斥外界声音,当有人对某一群体的观点提出质疑,便可看到群体成员化身“键盘侠”对其进行激烈攻击的局面。异议即敌对,误解即玷污,受“圈子化”带来的单一话语体系影响,学生敏感易怒,动辄视他人为敌。安全至上,让他们情愿诉诸外界力量解决;情感推理,让他们坚信自己正确而拒绝反思;二元对立,让他们不再包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互联网世代的父母只有摒弃安全主义观念,才能培养出更聪明、更强壮和更反脆弱的孩子。保证孩子无人看管的自由玩耍时间,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判断风险、应对挫折和处理冲突,同时教育孩子保持谦逊和包容,避免创造对立群体。大学应当培养学生的智性美德,使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和思想上的谦逊,做一个批判的思考者和高效的学习者。为营造校园内言论自由的良好氛围,校方应当对异议宽容以待,但对暴力绝不姑息,做出有底线的保护,提供有限制的自由。

《娇惯的心灵》借美国大学校园中出现的暴力抗议事件,讨论了人生的智与不智,表达了对谬误盛行的忧虑,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关于精英的大学,关于被娇惯的青年,关于不宽容的自由主义,引人深思:我们的孩子应当如何“长大成人”,而不是仅仅“长成大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