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南唐家国四十年》 腾毅著/ 华文出版社2023年3月版
热爱阅读的你,每读完一本好书,是否让你意犹未尽?是否让你期待分享?是否让你渴望共鸣?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自2014年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连续10年主办读友读品节,携手出版、发行、编辑、图书馆相关行业协会及全国近千家卖场、200余家重点出版机构、图书馆、馆配商、电商平台等共同加盟,助推全民阅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内容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精神,第10届读友读品节,商报专门开辟“读书”专栏,向出版机构广泛征集优秀书评和理论文章,在“读书”专栏刊发并宣推,为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作出应有贡献。本期我们择部分精彩文章刊发,以飨读者。
■胡 子
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李煜,大学时候更是心心念,他的词太美了,而且多愁善感的文字里的情感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挡都挡不住。在那“为赋新词强说愁”时期,我也临摹了不少他的词,更是经常吟诵“小楼昨夜又东风”“问君能有几多愁?”之类的词作。可以说在青春岁月里,李煜、李清照、纳兰性德、苏轼们对我影响很大,也给了我很多文学的滋养。后来,对李煜的为人为王知道得更多,也总想了解更多。李煜是词坛大家,亦是亡国之君;是生不逢时,还是大势所趋?
《李煜:南唐家国四十年》显然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也不是历史传奇,而是对大环境背景下的家国命运与情怀的中肯评叙。
五代十国时的南唐,经李昪、李璟两代君王的休养生息,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本书重现了南唐繁华的人文景象,详解了李煜生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分解了其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性格,深解了其国破家亡的悲剧起点和过程。
李煜的悲剧不应该只归咎于他一个人,这应该是整个南唐所面临的归宿。毕竟,“李煜即位的时候是什么形势?国将不国,人心惶惶,李璟甚至不敢留在江宁,千里迢迢跑到洪州,结果客死异乡,留下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而且,“多年以后,到了宋朝,南唐的遗民回忆起李煜在位时的盛况,仍然毫不犹豫地‘点赞’,文字中满满都是自豪之情,《钓矶立谈》载:‘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风采’。意思就是老百姓安居乐业,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风采,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之高。”从这来看,李煜在政治上并不是一无是处。
诚然,这本书里不光有词人李煜,帝王李煜,更有爱人李煜,他和大小周后的真挚之爱令人感动,更是那个时代缺少的。一个帝王,居然对一个女子如此痴情,这也就是李煜,也只有李煜才能如此!
升州、建康、金陵指同一个地方,即今天的南京,而最能反映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就是这个地方的人物的所行所言,李煜是那个时代的符号,也是那个地区的标签。
李煜是个失败的帝王,却是个成功的文人,他的词还有书法都堪称一绝。李煜虽不精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如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可谓之词帝。
读完这本书,更通透地了解了李煜的一生,只倾慕于他的才华和痴情,竟忘了他还是一个帝王,应该说,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文人的超级才华就不会再让他有更多帝皇的智慧。能把李煜写得这么好玩又有味道的,很是少见,而且从书中还能了解南京历史、南唐风云。确实,书中有对词的解读和南唐朝廷的起落,读了不仅了解历史,更能领略了诗词的美妙。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曾在评论《历史的微声》时写道:“你会发现,文学与历史虽有路径之别,但两者都是在僵硬、概念化的宏大叙事之外,以细节、小人物和烟火、微尘,镂刻出新鲜而陌生的图景,历史在这里响起的声音未必是空谷足音,但足以打动人心。”
的确,对一个人物一段历史最真实的认知就在细节处,世间的鸡零狗碎或许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人和事。基于此,这本书从南唐家国的发展轨迹来叙述李煜,这本身就能引起回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虽不完美,但至少曾经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