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烟火漫卷》:存在的焦虑和确切的“地方感”

12_副本

“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天地卑微的生灵。”这是迟子建长篇小说《烟火漫卷》的开头。在这简短的几句话里,在更具一种比喻意味的深刻抒情里,一个个平凡人物的命运和迟子建想象视域中的宏大世界开始遭遇。

迟子建从哈尔滨的早晨开始写起,用三页的篇幅为我们铺设了小说人物开始登场的命运场景,并建构起一种确切的“地方感”。这当然不是一种无效的表现,而是进一步突出了这个既真实可感又想象多姿的场景所具有的重要叙事功效。迟子建像一个富有经验的捕手,用她详实的地理、历史、生活知识,成功地在哈尔滨的浩瀚空间中找到了人物的位置和叙事的落脚点。由此,她在这个宏大的空间层面,和相对微小的时间层面,去深刻而真情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中的人,理解这个世界中的人的命运。

《烟火漫卷》中最为触动人的,是小说中弥漫的那股“超验的无家可归”(卢卡奇)之感。就像小说的标题所示,烟火,自有一种或向上、或向下的人间感,而漫卷,又意味着这烟火的流动、不可控和不确定,就像人的命运一样。

有了命运感,小说也便有了灵魂。小说中,一切人物的命运之流,一起涌进了哈尔滨这座城市。迟子建对于这部小说的建构和表达,是基于某种存在的焦虑感——她在为我们的城市铸魂,为城市中一个个孤独的人物立传。她正在着手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绘制一幅心灵的地图,那一个个平凡人物的命运就像这座城市的线条和阴影一样,既让人心动,也让人不安。那俗世烟火里的挣扎,那不定命运中的颠簸,那人之所以为人所摆脱不掉的罪恶、苦恼、欲望,既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斑斓多姿和深不可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