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稳中求进 把“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推向深入

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第10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传递出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成效显著,合作共赢展现大国担当,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而过去的几年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蓬勃发展的时期,2016~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订的版权贸易协议增幅达到167%。“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共资助约3000个项目,版权输出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55个语种。“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暨扎耶德文库”等一大批项目、组织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步伐保持同频共向,适应新形势、转变新思路,积极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新的进展。

复苏和危机同在

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缓解,“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出版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但是全球经济衰退叠加地缘冲突,导致一系列复杂因素凸显,使得各国出版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

政府扶持行业自救,出版市场整体逐步复苏。为帮助出版行业从疫情影响中重建,2021年欧盟委员会设立了复苏基金(RRF),面向成员国提供总计7238亿欧元的贷款和赠款,并设定将预算的至少2%用于文化目标。在2020年5月,意大利政府发布了《意大利重启计划》,将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作为重启的重要环节。阿联酋大力拨款投资,积极举办国际书展;2021年11月,沙迦政府宣布拨款1000万迪拉姆购买2021年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的最新出版物,确保出版业在疫情危机中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加持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出版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一是数字化全面渗透,普遍上升为国家和地区战略;二是出版机构积极探索新的融合出版和营销模式。2020年意大利电子书市场总规模约为9700万欧元,同比增加36.6%,实现了2012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沙特主要出版商在电子书业务板块不断发力,推动沙特电子出版提质升级。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尼日利亚书展、阿尔及利亚书展等活动在线上线下结合中进一步探索多样化方式;出版业尝试社交媒体营销,打破地域和线下壁垒,拓展新的图书市场和渠道。

出版市场区域化、政治倾向增强。虽然各国各地区的出版业正在稳步恢复,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大国博弈过程中,由于普遍的危机和冲突,导致地区安全和发展忧患风险突出,各国各地区的政治利益、价值观裹挟出版,出版政策、活动被赋予政治色彩,出版市场区域化突出。俄乌冲突后,中东欧内部分化,一些国家期望加入欧盟,进一步融入欧洲出版市场。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在本区域内开展小范围的合作,保守谨慎,避免风险。如波罗的海三国签署的《2019-2022年波罗的海国家文化部文化合作计划》。作为新的战略博弈重点区域,东南亚也被卷入大国博弈的对抗,东盟内部国家的出版业也分别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抱团取暖,谋求进一步发展。

务实中取得新成果

各方面不利因素叠加,给“一带一路”出版合作造成重重困难和阻碍,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困惑,我国出版机构强化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在探索中砥砺前行,取得新的进展。

出版合作持之以恒,实现稳步推进。其中,版权贸易良性发展。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年度全国版权输出引进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版权贸易总数量为10162项,其中版权输出8539项,版权引进1623项。同时,工程项目有序进行。“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从2015年至2022年底,共资助2921个项目,版权输出到8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55个语种。“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覆盖亚洲47个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已与新加坡、巴基斯坦、伊朗、蒙古国、也门等10个国家达成经典著作互译合作意向。“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也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不同角度各有侧重。

线上线下出版联动,多渠道交流常态化。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交流方式成为常态。对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海国际童书展等国内主要图书展览,除了线下书展外,主办方还会联合国内外相关机构,不定期组织线上交流、论坛,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组织举办“世界出版市场面对面”活动,聚焦大众出版,促进中国-欧洲出版市场对话;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发商务配对系统,举办海外新书版权配对会,利用线上线下双轨联动的形式,为海内外参展商带来不受空间限制的长效参展、高效参展的新体验等。

以联盟平台凝聚共识,带动区域合作。在相关部门指导下,我国出版单位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搭建学术、文学、少儿出版合作的平台,范围遍及中东欧、东盟、阿语地区等重点区域,架起中外双方密切合作的桥梁。截至2021年9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简称“合作体”)共有来自56个国家的319家成员单位,其中国外成员单位263家。自成立以来,合作体成员共推动约5000种中国图书在相关国家的翻译、出版和发行。在少儿出版领域,“接力-东盟少儿图书联盟”于2019年正式建立,截至目前,共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的12个成员单位。联盟通过搭建童书出版合作的平台,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童书出版机构的密切合作。

基于自身优势,实现多样化突破。在内容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构建海外学术出版平台,积极筹划建立国际尖端学术出版基地,聚集资源的国际布局思路,启动出版本土化的拉美地区和非洲推广计划,探索中国学术出版对外合作的多样形式,成为促进中国学术海外推广和传播的中坚力量。

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华书局下属的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首个国家级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籍合网,为海外高校及机构提供高品质的古籍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国古籍走向世界。

在产业化运营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积极进行国际化战略布局,通过国际收购和在境外设立一系列分支机构,初步实现全球品牌、内容、渠道、人力、资金、资源的“一体化”集约调配,快速构建较为成熟、完整的国际出版发行产业链,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出版集团,在此基础上打造海内外一体化出版模式。

在平衡“双效”和管控风险方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成本和风险在各子单位分散消化,用“寄生”的方式依托各子单位开展国际业务,以版税和实物出口收入为基础,带动衍生的项目资助奖励、官方项目订单等收入,促进基础业务的扩大。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每年额外创造超千万元的营收规模,实现了对外传播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危机与复苏并存,成果与挑战同在。后疫情阶段、经济危机、地区冲突、大国博弈等状况重重叠加,为我国出版走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出版市场带来更多未知因素,形势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对外出版合作前景不明,呈现多重不确定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出版国际合作的新趋势,肩负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出版业应继续秉持积极审慎心态,要在新常态下提早布局,审慎预判危机和机遇;同时深入重要区域,夯实多边、双边出版合作;更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着力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国内国际出版协同,在融合中促进出版业多元合作。把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到更高的战略位置,坚持高站位、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持之以恒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本文来源于《“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四卷)》,有删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