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一年多涨粉近2万 图书编辑如何运营小红书账号?

如今的编辑常常身兼数职,除了案头编校工作之外,我们还要担任项目经理、带货主播、文案写手……这两年,小红书平台逐渐发展为图书营销的又一大阵地,各出版社百花齐放,探索“流量密码”。

我社营销部多次就这一新渠道开展“头脑风暴”,计划搭建由编辑、营销、作者、达人组成的小红书运营矩阵。那段时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刚踏入出版业,像海绵一样吸收编辑知识的新人时期,开始探索小红书运营这一全新领域。

首先是市场调研,我通过关注知名读书博主和编辑博主,拆解他们的人设、定位和主页,分析爆款“笔记”的特色。然后,学着用黄油相机做封面,用搜索热词取标题,从创作中心寻找笔记灵感。接着,我开始研究小红书平台的话术,如何遣词造句才能获得更多关注,什么样的文案才能与众不同,如何用emoji表情来吸引眼球……

做完这些,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市场调研、封面、题目、关键词、文案,这不正是我们编辑做书要做的事情吗?小红书既然也是“书”,那就难不倒我们做编辑的。

突出编辑特色 生产爆款选题

可很快我就被“打脸”了。尽管做了很多前期准备,还套用了很多做书经验,但当我真正着手做账号后才发现远没有预想中简单。我尝试发布若干条“笔记”,却都反响平平,就在犹豫着不知该如何继续的时候,我看到一位知名读书博主发起了#共读一本书活动。这位博主推荐的都是原版英文名著,不少读者觉得读英文书难度大、门槛高,便选择了中文译本。但如何挑选合适且喜欢的译本成了一个大问题。

于是,我便想策划一条对比不同译本的小红书“笔记”。我先在书店、图书馆搜集了不同译者翻译的版本,然后就同一段内容的不同译文进行了对比,并将不同版本的封面、译者和出版社一一对应,还提供了图书的开本、装帧形式、用纸等信息——这些专业内容正是一个编辑博主的优势所在。

“笔记”一经发布,便受到大家的喜欢,我的小红书App甚至被不断增加的“赞、藏、关注”卡到闪退。

尝到甜头后,我趁热打铁地为近期在小红书平台关注度较高的几部外国文学名著制作了“笔记”内容,进一步巩固优势,积累粉丝。截至目前,外国文学名著译本对比系列共发布了43篇“笔记”,其中《罪与罚》已被近5万人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收到了近2000个点赞、收藏和评论。为了增强粉丝黏性,我还创建了译本讨论群,目前即将达到500人的上限。

发挥编辑能力 把握“种草”平台利他性

在做了一段时间有持续生命力的爆款“笔记”后,我又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做一些新的尝试。编辑日常策划选题和撰写新书文案时,都要挖掘读者的痛点,迎合读者的需求。在小红书发布“笔记”,利他性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笔记”的利他性呢?我深入研究了小红书平台的推荐机制。“笔记”曝光的途径主要分为关键词搜索、个人主页、关注页面、首页推荐等。短暂的曝光靠的是后两者,而持续性的关注则依托于关键词搜索。

外国文学名著译本对比系列其实就是利他性的很好体现。当人们不知道该选择哪个译本时,就搜索书名、作者名、译者名、出版社名和“译本”等关键词,这时我的“笔记”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而这考验的是编辑提取亮点和撰写文案的能力。

根据这一思路,我又策划了“编辑小课堂”栏目。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记录下来,整理成系统性的“笔记”。如今,无论想了解图书出版流程、出版业宝藏公众号、编辑“必备”工具书,还是“如何成为一名图书编辑”,都能在搜索关键词后看到我的“笔记”。

这些“笔记”已经发布了几个月,但搜索关注量仍持续居高不下。比如2022年12月发布的《出版编辑必须拿捏住的公众号》,迄今已有4个月的时间,几乎不再有获得首页推荐的可能,但仍不断有人点赞、收藏。目前共收获4400个点赞和收藏,是外国文学名著译本对比系列的两倍多。

近期,我又对图文“笔记”进行优化升级。封面统一采用饱和度更低的底色,使其看起来更加柔和;配图方面,对于套系图书介绍内容补充了丛书图片和资料;排版方面,用更多的段落代替长句,让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呼吸感”;段与段之间用标点或者符号隔开,看起来更有区分度;提到出版机构或者作者时,我会检索其相关的小红书官方账号并在“笔记”中直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注渠道;充分利用小红书平台的互动组件,每条“笔记”都关联抽奖、群聊之类的功能,提高吸粉能力;增加话题#,进一步提高曝光度和搜索量……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优化,不就是图书的改版、修订吗?

搭建编辑人设 让植入润物无声

经过上述探索后,我积累了一定量的粉丝,账号运营也逐渐步入正轨,接下来的重头戏便是如何宣传推广自家图书了。

其实我前期也做过几期童书的译本对比分析,但家长似乎不太注重童书译本的选择,我便又打算尝试时下流行的plog和vlog形式,生产新一类的内容。

plog是用图片、照片的形式记录生活日常,vlog则是通过视频,二者在小红书平台容易引起大量关注。当然,普通人分享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吸引力,用户会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来自陌生领域或不为人熟知的行业。教师如何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大厂程序员的时间管理大法、同声传译在会议现场的工作实录等都能够给人带来新奇感。那么,图书编辑的工作自然也能激起用户的好奇心。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后,我购入了手机支架,学习如何拍视频、使用剪辑软件,开辟了全新的“图书编辑的打工plog”和“图书编辑的打工vlog”专题。看似都是日常工作的记录,但其实每条“笔记”都蕴藏着不同主题和实用技能。比如,拍摄整理已出版图书的文稿时,我会分享整理技巧和工具;拍摄校对画面时,我会分享编辑常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如何给已经磨损得厉害的字典包封皮;拍摄上班前20分钟的准备工作时,我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笔记方法。

1684232489810016963.jpg

同时,很多“笔记”中都隐藏着“大彩蛋”——植入了我社图书的“广告”。毕竟编辑的日常就是和书打交道,这也正是我发此类“笔记”的真正目的。在提到查阅知识性资料时,我让《恐龙争霸》成为画面主体;在收拾办公室茶几时,自然就会整理起刚到的样书《童小萌诗词奇遇记》;整理书稿的那一期,3分半的时间里,《我们的元宇宙 少儿科幻精品书系》出现了整整2分钟……最近,我更是直接为精心打磨3年的新书——《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制作了好几条视频,从新书发布会筹备到开幕,带领大家直击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台前幕后。

和大部分读书博主直接拿着一本书推荐不同,我从图书编辑的角度,将一本书出版前前后后的所有工作,用plog和vlog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满足普通读者对出版业和编辑职业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这样的“软植入”也增加了图书的曝光度,让读者看到出版人做书的用心,了解到选题的通过要经历重重关卡,字字句句校对、插图反复调整、封面几易其稿,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读者对图书品牌和出版社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