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参与再造 发挥编辑专业服务优势

一部高质量的图书,从选题、书稿到成书,既是作者创造性成果实现质变飞跃的过程,也是编辑在编创互动中分享作者的思想成果,并对作者进行引导、激励的过程。通过这些流程,编辑把积累的理论储备、专业沉淀和市场感觉,无保留地融进了作者的成果之中。在书稿质量不断完善、逐步向出版要求靠拢的编辑流程中,编辑全方位、全过程的介入和助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的参与再造,既体现了编辑工作独有的服务优势,也展示了编辑以积累文化、传承文明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

内容至上 精雕细琢

编辑参与再造的专业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就内容而言,编辑面对的不仅仅是书稿,而是有待进一步淬炼、提纯、实现最大化增值的精神产品,其中既凝结了作者的心血,也饱含着作者的期望。任何不朽作品的诞生,任何作者的成长、成名,都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越是有影响力的图书,编辑的投入越大。

编辑参与再造的专业服务,本着内容至上的宗旨,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环环相扣的专业流程,贯穿于图书编辑出版的全程。作者作为出版社的签约对象,只需对编辑和出版社负责;而编辑作为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和中介,既对读者负责,又对作者负责。编辑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形成精准的市场预判,在打造内容文本上下功夫,通过加工修改、设计制作、宣传导读和市场推广,把作者的书稿加工、转化成既顺应大势,又对接读者需求的精神产品,实现图书从无到有、由“粗”到“精”的飞跃。

正如一位资深编辑所说,一本好书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编辑工作本身。编辑职业荣耀所派生出的职业自豪,对编辑来说就是一种切实的收获。如商务印书馆在出版《医学的温度》的成功实践中,从主题到书名,从文章的删减到编排体例,编辑都提出了十分到位甚至是颠覆性的专业意见,编辑参与再造的能动性,在淋漓尽致的发挥中,收到显著成效。编辑经过与作者韩启德院士的多次磨合,在作者发来的55篇文章中,选定了20篇,建议以《医学的温度》为书名,突出图书的人文性、思想性、话题性和新颖性,这样既能凸显图书特色,又能吸引读者。

在编排体例上,编辑跳出汇编本的传统思路,既不按文献产生的时间排序,也不按文章体裁组合成板块,而是突出作者医学人文的思想发展,把文章分作两辑:一辑注重反思,收入那些有思想冲击力和颠覆性观点的论文和演讲,另一辑收入对当前医学发展进行探索的文章。对书中选录的4篇序言,编辑也没有依据序言的文章形式合并成组,在书中集中呈现,而是将之分散在三个板块中,以“医学是什么”“我们怎么办”这样的中心问题,提示读者去思考、去求解,利用入选文章的题名以及汇编排序形成问题结构。《医学的温度》的书名,针对当今社会医学缺乏原本该有的温度的现状,呼唤有温度的医学,以全新的知识结构为读者提供新颖而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图书出版后产生了较大反响,使“温度”成了流行语,创造了14个印次,累计印数超10万册的骄人业绩。

团队协作 后援加持

图书编辑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队在支撑。团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版社内的加工制作团队,包括“三审三校”人员、装帧设计人员、印制人员、发行人员、新媒体运营人员等。二是出版社的社外团队。

出版社拥有的专业人才虽然有限,但可利用的社会专业人才资源无限。出版社通过外聘,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加盟”,建立出版社的“专业人才库”,形成出版社的学术高地。这些专家、学者来自高校、科研等部门,都是某些领域的权威,他们对作者的书稿、图书,或是进行审读,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或是进行推荐,写出权威性的推荐意见;或是撰写序言,介绍作者的创作经历,图书的思想内容、特色,图书涉及的相关人和事等;或是撰写书评,揭示图书的内在价值;或是制作短视频,积聚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等;或是参加书稿研讨会,对图书内容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作者的进一步修改提供参考意见等,为图书质量的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加持。

编辑“后援”团队提供的强有力支撑,为编辑的专业服务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些“外借”的集体智慧,有效地加强了编辑含量,在编辑含量持续不断的“注入”中,提升了图书内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