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民族文学与影像的人类学省思——评王艺涵《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

1

《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王艺涵 著,商务印书馆

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存在两个突出现象值得关注,第一个是具有民族志性质的文化文本不断涌现,聚焦地方性知识、弱势族群、边缘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第二个是作为少数民族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坚守民族文化表达,表现出文化自觉的特征。上述现象虽已备受学术界关注,但鲜有将民族文学与影像作为文化文本进行民族志研究的专著问世。近期,河南大学副教授王艺涵新作《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对民族文学—影像跨学科研究的开拓性力作。

在研究内容上,著作从分析民族文学—影像的叙事方式入手,揭示文化内部多层级的意义结构,给予其深度的民族志阐释。著作选取了《狼图腾》《静静的嘛呢石》《永生羊》《清水里的刀子》《唐卡》等多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学—影像作品,从叙事结构出发,解析其矛盾冲突,分析其人物形象,还原其历史图景,借以明晰作品主题,洞悉民族文化精神,探微其寓言化叙事范式和深层文化表征。这些民族文学—影像作品具有对民族文化深描的显著特征,著作致力于展现这些文化细节,揭示族群文化内部信息,深掘文学—影像文本的民族志内涵。第一章“叙事类型:寓言、史诗与日常生活呈现”总领全书,通过对民族电影的叙事分析,绘制全新的认知坐标,显现其民族志内涵;第二章“族群边界:从地理边界到语言—社会边界”,选取了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藏族作家和导演万玛才旦、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等,探寻着这些民族作家维持族群边界及其认知的方式中“语言—社会边界”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朝圣之旅: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以藏族宗教信仰体系中最典型的活动形态——朝圣主线,阐释松太加电影表述中信仰的神性光芒,这也是藏族电影难以割舍的精神内核;第四章“感觉的寓言:族群中的个人面孔”沉浸于《清水里的刀子》的文字与影像世界之中,描摹出族群中的个人面孔,追寻着个体的内心感受和存在意义;第五章“祛魅的叙事:分析与批评的民族志诗学”游走于万玛才旦的高度互文性的文学—影像书写中,解析其现实的又具寓言性的民族志话语;第六章“记录与创造:作为文化寓言的艺术”揭示出民族艺术主题的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表现出的对民族文化命运的自觉反思。全书以民族文学—影像叙事为经,以民族志内涵为纬,经纬交织,一气呵成。

在研究方法上,著作综合运用人类学、影视学、民俗学、文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开创了一种新的民族文学—影像文化研究范式。全书通过对民族文学与影像叙事的对照分析,透视其对一个族群的民族志记录和重构,观照其民族文化内容呈现及表达方式,并致力于文本中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深刻剖析了其文化记忆、族群认同、形象表述等功能,清晰地勾勒出地方性知识、空间化叙事和新的历史认知之间的脉络,表现出了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刘大先谈到,“人类学的整体观照与比较法,有助于定位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乃至整体社会文化中的位置和价值。”正是在人类学、民族志视角的整体观照下,使此民族文学—影像研究具有了对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尊重和包容,也使此研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一体的历史语境之中,体现了“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共同创造的文学史观”、文化史观。正是基于对多个文本的比较和整体观照,作者认为民族文学—影像中的寓言、史诗和日常生活叙述,其间隐含着社会行为模式与个人实践这一社会学—人类学主题,而个人与社会模式并不总是高度一致,或有所偏离,或有所对抗,二者之间有着结构性张力。这种能动性的张力关系不仅存在于民族文学—影像中主人公与故事与社会模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文学—影像的叙事类型与民族志内涵之间,也存在于创作主体的话语表述与族群边界之间,所以,著作完成了对民族文学—影像中真实、生动、复杂、多义的生活实践的辨析,完成了对族群文化寓言的测绘,也完成了对创作主体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证。著作被命名为“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也是源自于此。

在研究态度上,著作体现了一名青年学者理论探索的勇气和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此著作是作者第二部个人学术专著,也是她在民族文学、影像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后结出的硕果。作者在后记中说,在进行民族文化研究时,体会到了“慌乱、沮丧和不满”,但她并未彷徨、灰心和裹足不前,反而表现出青年学者敢于打破窠臼,敢于理论创新的锐气。如在本书第二章“族群边界:从地理边界到语言—社会边界”中,运用族群边界理论分析民族作家的民族—影像表述便是在此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族群边界(Ethnic boundary)是不同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一视角对于理解族群身份、理解边疆等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本书中强调族群的社会边界意义,并提出了“语言—社会边界”,以此来研讨族群文学性的表述维系着族群边界的现象,并认为族群文学的表述存在于高度统一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但也会有在既定的族群边界内,个人与族群的生活溢出既有的语言—社会边界的情形,还有个人生活领域对族群地理边界与语言—社会边界的双重越界情况。其论述不仅丰富了族群边界的文化意涵,拓展了这一问题的视域,而且还以具体而详实的民族文学—影像文本解析进行了充分论证。

简言之,《族群属性与个人面孔》是一部扎实厚重而又新意迭出的民族文学—影像研究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