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中国印刷史新论新在哪里

1

《中国印刷史新论》,艾俊川 著,中华书局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探索相关历史问题提供了丰富题材。十几年来,笔者在中国印刷史研究方面撰写了30多篇论文,承蒙中华书局和上海韬奋纪念馆不弃,将其列入“新闻出版博物馆·研究”丛书,于2022年1月结集出版。书局和纪念馆在审稿时认为此书具有一定新意,将书名定为《中国印刷史新论》。

书出版后,也有读者垂问,此书涉及的多数问题,都是中国印刷史研究中的老问题,多年来经过众多学者的反复申说辩难,早已有了结论或是定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如何才能出新?所谓新论,新在哪里?笔者就此谈一点体会。

中国印刷史学科建立至今历经百年,对雕版印刷发明以来的印刷技术、印刷行为和印刷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历史问题深入研究,取得很多重大成果。但中国印刷史研究也面临一些客观困难,最主要的就是资料缺乏。一方面,各种早期印刷工具散失殆尽,技术说明少见流传,研究相关问题多只能依靠古人的简略记载,由于古今语义变迁、古人指称不明、记载相互歧异,今人对这些史料往往理解不够准确,落入“语言陷阱”;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印刷而成的数量巨大的古籍,实际上保留下大量印刷技术细节,但一直未能在印刷史研究中得到全面应用,可称“视野盲区”。新论,就是尝试跨越这些陷阱和盲区,通过对古人记载进行语言辨析,考明词语真义;对古书实物进行版面观察,反推印刷过程。这种高度重视实物资料、审慎对待文字资料的做法,在以前的印刷史研究中未见集中使用,可算一种新方法,由此提供的新证据,使一些老问题的研究得出新结论。

如对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学界近些年普遍接受“唐初说”,即武则天时期,论者根据当时僧人法藏在《华严五教章》中说佛法“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之则同时显现”,《华严探玄记》说佛法“如印文,读时前后,印纸同时”,认为像这样带有“印法”“印文”和“印纸”等词语的譬喻都是在指雕版印刷。此论自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于1976年提出,在学界广获响应,再加上“武则天印纸”一说,以至于有人径将武则天称为印刷术的发明人。笔者在书中考察了“世间印法”一语,发现它本是《华严经》中的成语,法藏作为华严宗三祖,很可能在解经时袭用经中的印章典故,不能证明雕版印刷当时已经流行。笔者还考察了“武则天印纸”及唐宋时代其他“印纸”的词义,认为它们的本义都是钤盖了官印的纸,并非雕版印刷品,“印纸”一词难以证明印刷术发明年代。

新论之所以有一些新意,就是在研究中尽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供客观的证据,得出令人信服、可以复验的结论。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搜寻、目力观察、科学检验、词义考辨,该书责任编辑贾雪飞女士将其概括为“四重证据法”。这种综合全面的实证研究,适用于各个学科,并非印刷史所独有,但印刷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大量实物证据,可为研究提供直接证据,并验证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其应用的效果也就更加显豁。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