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宛若一堂堂生动的文学课

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育不断改革。改革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语文”科目要求的调整,不但在教材里增加了更多的古诗文,要求孩子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要求,作文写作更是重中之重。

面对这样的改变,孩子觉得有难度,家长更不知该如何帮助孩子。因为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的过程,讲究“慢工出细活”。要想提升孩子的语文成绩,必须要家长做出榜样,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里大浪淘沙,为孩子选择优秀的好书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孩子只有通过阅读海量的优质文学作品,才能渐渐积累起足够的文学素养,从而学好语文,赢在起跑线上。

“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是一套具有国际大奖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品,由连续三次担任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叶辛作序。五位获奖作家文笔优美,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不但能够让孩子收获爱和感动,陶冶心灵,塑造品格,更能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文水平。


宛若一堂堂生动的文学课

“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5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11月

(《盲琴》《空巢十二月》《当着落叶纷飞》《西西的温暖之路》《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


具有国际大奖品质的儿童文学盛宴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由“东方安徒生”、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陈伯吹创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表彰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文学事业做出卓著成绩的儿童文学创作者、儿童文学工作者和相关人士,是国内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之一,曹文轩、王安忆等作家都曾获得过该奖项。

“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共有五册,分别是《盲琴》《空巢十二月》《当着落叶纷飞》《西西的温暖之路》《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五位作者不只是“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获奖者,更获得过许许多多儿童文学大奖,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几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老臣的《盲琴》获1995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邱易东的《空巢十二月》获2009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陆梅的《当着落叶纷飞》获2011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顾抒的作品注重悬念的设置,语言清新,风格诡谲,被评论为“秘境小说”,她的长篇系列小说《夜色玛奇莲》一直以来也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畅销多年。她的《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收录的《图》《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野蜂飞舞》连续三年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单篇作品奖。

常新港被评论界称为“成长小说天王”,他的作品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故事暖心励志。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称其作品是具有高贵血统的“王书”。常新港获2015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西西的温暖之路》以“希望”为主题,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阅读有力度的作品才能成为有分量的人

当下儿童文学不缺甜糯的作品,不缺温柔的作品,不缺秀美的作品,不缺嬉闹的作品,但缺有力度的作品。儿童文学变成“快乐文学”的同时,代表力度的消失。“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评选标准之一,就是注重审美,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性,不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的口味。

因此,“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题材和主题:既有青春期的迷茫困惑,又有对父辈的理解与认同;既有城市少年的精彩故事,也有乡村留守儿童的负重前行。阅读它们,带给孩子们别样的体验,不仅有温暖与感动,也有沉重和心酸,更能从故事中体会到克服困难、努力前进的力量。

当下,“留守儿童”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空巢十二月》和《当着落叶纷飞》就是两部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优秀作品。

《空巢十二月》讲述的是一个个留守儿童的艰辛生活,同时也是许许多多留守家庭生活的缩影。小琴由爷爷奶奶抚养,自出生起就没见过爸爸妈妈;小兰被寄养在亲戚家,所有的心事都只能写在日记里……在这些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关爱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远在另一个陌生的城市,为了生活而辛苦打拼。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如实地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让孩子们在因同情他们而落泪的同时,也为他们努力生活的身影而感动着。

《当着落叶纷飞》则聚焦于主角沙莎,通过她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即使面对残缺的生活,依然要顽强地生长。14岁的少女沙莎是一名留守儿童,因为参与校外打架斗殴而被关进了少管所。在少管所里,她遇见了周干警、潘记者,爱上了文学和写作,重新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爱,并因此重回人生正轨。沙莎的故事鼓励着孩子们,无论在生活中遇见怎样的困难,都要心怀阳光,勇敢地去面对。

《西西的温暖之路》注的则是青春期的孩子们内心的迷茫与困惑,里面的故事教会孩子们:在成长的旅途中,永远怀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西西是一个陷入青春叛逆期困扰的敏感女孩,迷茫而困惑。她从另一个同样敏感的孩子口中,得知了异国他乡有一座“世界上最小的雕像”。为了见到这座雕像,她主动要求去旅游。那座名为“望月男孩儿”的雕像唤起了西西心中无尽的怜悯与温情,让她最终打开了心结,与自己和解。

《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能够让孩子理解父辈的不易,懂得感恩和珍惜。吉影写下的每一个故事,最后都以“XX坐上公交车走了”为结局。为了创作出更好的结局,吉影在好朋友布若的帮助下,找寻问题的原因,最后发现父亲年轻时为了生活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创作。最终,父女在敞开心扉的交谈中,理解了彼此。

《盲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求知的故事。身患绝症的山村少年定子,遇见了一个眼盲的少年琴师。琴师的出现,仿佛给定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为他带来了惊奇、震撼和珍贵的好奇心。在琴师的刺激下,定子和小伙伴们决定向远处的那座塔进发。这次看塔的经历,成为了这群山村孩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记忆,并从此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求知的种子。作者想借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在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指明前路方向的,是求知的心灵。

书中的故事,虽然出自大人们的手笔,但却是在用孩子的口吻和语言来讲述,搭配上精美细致的插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童真的趣味,宛如一堂堂生动的文学课。孩子们通过阅读,不仅能积累文学素养,懂得道理,还能够获得力量,乐观地面对成长路上的困难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