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从汉服遇见《汉服》

从汉服遇见《汉服》

《汉服》,曹喆 著,中华书局

小时候,我着迷于电视剧里的古装,会偷偷地披着床单被子当作汉服穿,在镜子前臭美。上了大学,埋在心里的汉服种子发了芽,我买了一套明制汉服。我还记得挑选时的困惑:通袖是什么?马面裙是什么?云肩又是什么?为什么上衣会这么长?拆开包裹我又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穿。逐渐“入坑”汉服后,我又遇上了一堆看不懂的名词:半袖、褙子、比甲,琵琶袖、弓袋袖、飞机袖,交领、石榴裙、破裙、旋裙,妆花、织金、眉子,补服……

我对汉服的了解,从电视剧、知识科普、询问“同袍”等渠道得来,琐碎而不成系统,后来我读到了《汉服》。

《汉服》一书主要讲述了传统汉服发展历程、服饰的面料纹章、配饰、穿法及相关文化等,还有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本书内容丰富,对汉服介绍全面清晰,同时配以220幅精美插图,再现不同时代汉服的形制样貌。

汉服款式多样,几乎每经历一个强盛的朝代,汉服款式便有所变化。但纵观整个汉服发展历程,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三种基本款式贯穿始终。倘若你想了解汉服形制、风格的发展,可以在《汉服》一书的第一篇《汉服今朝》与第二篇《风格与历史》中寻找答案。

我买汉服遇到的困惑,也都迎刃而解了。马面裙是明清两朝最流行的裙子之一,前后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据说是因其形似古代城防设施“马面”,而得名马面裙。云肩本是用以防护衣领周围,免其磨损和污秽,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饰品。半袖、褙子、比甲等是可以外穿的上衣。石榴裙是唐代各时期流行的红裙子,破裙是破开布料拼接的裙子,“破”是单位,“破”字前面的数字表示所用布料的幅数,如

八破裙,而旋裙是宋代一种前后开胯的裙式……

从周代开始,汉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周代是中国礼仪逐渐完善的时代,按照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服饰,逐渐形成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宴服的体系。不同阶级不同场合对衣服穿着乃至配饰也有着较为严格要求。普通的平民百姓,多穿黑色或白色,因为黑色和白色极易获取,因此造价低廉。

汉服配饰也有一些实际功用。当对服装颜色不作限定时,配饰便担任起区分等级的作用。例如汉代主要通过冠帽及印绶体现等级,而不是颜色。古人往往佩戴玉佩,因为玉佩是身份等级的象征。除此之外,腰间悬挂玉佩亦可压住裙脚,避免裙子下摆被风吹起,显得不雅。同样,汉服纹样也有着区分等级的作用,例如,朝廷官服,每一个颜色都有对应的等级,虽然不同时期的色彩有所调整,但大致由高到低是紫、绯(类似朱红色)、绿、青。明代朝服会贴绣有禽兽图案的补子,对图案也有规定,文官一品至九品分别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当然,纹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石榴纹样象征多子、由喜鹊和梅花组成的喜上眉梢纹样寓意好事临门……

本书还纠正了我们的一些刻板印象,如古代婚服就是红色,但书中告诉我:先秦至汉,婚礼服以玄(黑)纁(浅红)两色为主;唐代平民婚礼,女子可使用青、绿色,而男子可以借用红色官服。宋代也有用青绿色婚服。直到明代以后,婚礼服才流行红色以及凤冠霞帔。

本书依托历史故事、诗词等介绍汉服服饰与文化,以平实语言,让读者在故事中了解汉服文化。作者通过《中麓画品》中记载的戴进被厌弃的故事,说明了颜色在服饰中的重要性。戴进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明宣宗朱瞻基喜欢绘画。有一天画家们呈画给宣宗欣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最为出彩,画一红袍人垂钓于水边。同是画家的谢廷循对皇帝说:“画虽好,但恨鄙野。”宣宗问为什么,谢廷循说:“大红是朝廷品服,垂钓人安得有此?”宣宗便将戴进的画弃之一旁,不再欣赏。作者引经据典,结合故事讲解汉服文化,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不落窠臼。

作者所选配图有画、有出土文物,还有自己绘制的汉服设计示意图。虽然这些图片大多能反映历朝的形制特色,但是读者并不能直观感受到具体样式,尤其是现代汉服。如果作者能联系汉服商家授权,取得现代汉服设计图,是否会更为直观且贴近现实呢?

我从汉服遇见《汉服》,从以前关注汉服的美,到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制度与政治性,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不少帮助,它建立了我对汉服的认知体系,也开启了我阅读更多相关书籍、了解汉服背后文化的兴趣之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