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把文学作为方法

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21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18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7.8%。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2020年全国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076.5万,现在每七个中国人就有一位大学生。高等教育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基本的文化结构,“知识”与“阅读”在如今有了新的含义。

怎样更有效地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或者说,获得一种指导当下的学习、指导生活的方法,以下的几本书中给出指引。

《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

22_副本

古典诗词的学习,也在呼唤新的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编著的《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中,刘宁提出,网络传媒的发达,人人都可以便捷地查找诗词作品的文本,了解作家的生平故事,一般性的“讲作品、说故事”,倘若不能有深入的发明,就很难令人满足。中华古典诗词在当今的传承,需要把握社会变化的大势,要用精要的艺术之理启发读者,要在参透诗之“妙理”上多多用心。

刘宁介绍,书中收入的十五篇讲稿,就是希望讲解古典诗词的“妙理”,有创作中的格律法度,也有如何体悟词心、捕捉词脉的欣赏之道。经常有人感叹,古典诗词遣词用语之精妙、意象境界之深邃,这些都只能做小众的欣赏,难以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今天,我们不能抱着这样保存古董的心态来讲诗品词,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深入学习,应当让诗词的妙理、妙道走进更多的心灵。

书中文章带领读者徐徐进入古典诗词殿堂,其中有多篇具体讨论或涉及诗词写作(如陶然《词体与词格》、刘勇刚《词的艺术境界与创作技巧》、李贵《诗词的体式、用韵和作法》、易晓闻《诗法的讲求》》),将那些看似高深的仄仄平平、长短音声、起承转合都讲得平易可懂。

《书生行》

3_副本

把文学作为方法,也将自己作为方法。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生行》是出版家、阅读学专家聂震宁的首部长篇小说作品。近十五年,聂震宁作为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人之一,不断推广全民阅读。

《书生行》源自六十年前聂震宁的求学经历,小说中对广西山川风貌的细致白描、对时代的叙述,倾注了作者浓厚的感情。故事讲述了上世纪中期,青年教师秦子岩为了爱人舒甄好回到家乡的大山里,一起从事中学教育,并在特殊年代中进行引人注目的教学实验的故事。

最近举办的研讨会中,作家王蒙认为,《书生行》可以看作是一部教育小说:“当年叶圣陶、夏丏尊在这方面是下过功夫的,后来这样的故事相对少一点,所以有这样一部诚恳的展现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追求的小说是非常有新鲜感的。《书生行》中有一种详细的、全面的现实主义。有些写法是令人惊异的,比如开书单,写情况汇报,夫妻之间的信,从头到尾写,如同尺牍一样地写。在看惯了魔幻的或者是那种幻想型的小说以后,你忽然看到这样一部像是档案一样的作品,会觉得受到启发。”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这个作品真正的价值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理想。这本书的写作节点是在63年到64年这一年间,这是一个暴风雨刚刚过去,新的暴风雨来临之前一个短暂的相对宁静、相对平稳的时期。正是在这个特定时代里面,这两个青年教师又是高度理想化的年轻人,这样一种形象特点只有在那样一个特定年代才有它的价值,读者才不会觉得造作。如果忽略掉这个历史节点,这两个人物也不成立了,套用文艺理论中最经典的判断,他们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认为,在当代文学当中有两个最重要的题材被忽略,一个题材是学校,也就是教育;一个是医院,也就是医疗,而恰恰教育界是最出故事的;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也谈到,震宁这个小说写了一段特殊时期的教师生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通过对教师生活的书写,表达了对老师的全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