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厚成势:中国司法的制度逻辑》,何帆 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这是一本介绍当代中国司法制度的书,但仅限于最狭义的“司法”领域,即法院与法官制度。书的主体内容,来自我在清华大学教授的“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课程。受邀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为同学们“开一扇窗”,帮助大家认识教科书之外的中国司法系统,了解法院如何产生和运行、法官如何选任和履职。2014年秋季开课时,司法改革正如火如荼,各界热议,有赞有弹,因涉及未来职业选择和研究方向,学生们普遍关注,课堂上踊跃提问,期末考试作业也多与之相关。
清华法学院为了不耽误我工作,将授课时间安排在单周周末,每学期8次课,每次4个学时。32个学时,已足以支撑起一门相对系统、完整的课程。开课之初,学生数量在40人内,小班教学,便于研讨,课堂以互动交流为主。2016年之后,因选课人数每学期都在百人以上,只能讲满全场,留给学生的发言时间不多。
按理说,人文学科本应“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可是,选修这门课的,各年级学生都有,还有不少来自非法学院系。众口难调,起点不一,只能采取由浅入深、化繁为简的方式,先将常识、方法、视野“整合打包”,再通过课后答疑因材施教。好在改革实践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身在其中,总会有新的体验、启发与感悟,足以确保课程不断升级,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
匆匆九年过去。司法改革以变应变、以新应新、奔涌向前,完成了从立柱架梁到积厚成势的制度性变革。课程内容亦常变常新,加上我向来是脱稿授课,所以一直没有书面讲义。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意识到这门课不可能一直开下去,而课堂受众也始终有限,有必要变口耳相传为文字传播。年轻时,深感学养与阅历不足,所以译书多、著述少,进入不惑之年,似乎也是时候用一本专著做个阶段性小结了。
经过三年打磨,本书终于完稿。因成书缘由与课程相关,原本想以“法院与法官:中国司法制度十二讲”为书名,既开宗明义,又指向清晰。后来考虑到,学术专著毕竟与口授讲义不同,更注重体系性、严谨性、规范性。经与责任编辑商议,最终定名为《积厚成势:中国司法的制度逻辑》。
主书名“积厚成势”,描述新中国司法制度夯基垒台、滚石上山、厚积薄发、彰显优势的过程。副书名“中国司法的制度逻辑”,概括全书要旨与研究方法。在理论界,“制度逻辑”既是研究视角,也是叙事方法,侧重描述多重制度系统当中,制度、机构、组织与个人的交互关系。在关于中国政治与政府的研究中,制度逻辑分析方法更注重厘清政策形成的过程、权力运行的规律、中央地方的博弈和基层治理的差异,而不纯粹是法条推演与文本解析。
具体到“中国司法”领域,本书选择以《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制度主线,阐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型单一制国家里,法院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党政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互动,进而形成组织架构、人事经费、支持配合、制约监督上的制度关联;作为最高审判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监督指导全国3500多家下级法院,如何实现司法政策“自上而下”的有序传导,并在此过程中“轧平”地域与发展上的差异;司法审判和司法改革又是如何与党管政法、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原则融为一体,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也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历史渊源、政治脉络与运行之道的一次尝试,其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体量之大、制度变量之多,确实超出我能力所及。因此,我采取了一种相对“取巧”的方式,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最狭义”的“司法”制度范围内,仅聚焦于人民法院与法官制度。
与传统学术著作相比,本书更侧重梳理制度逻辑,使用的比较材料、实证数据、案例分析不多,也未附表格图示。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学界先进、实务前辈的作品,虽未作综述,但都按照学术规范一一引注。总体而言,除涉及制度史的部分,本书素材主要来自改革实践。全书主体内容本已在2021年夏天完成,由于我当时正参与推动民事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成果入法等工作,其间经历了一些观点之争,生出不少新感悟,所以对书稿又作了大幅修改。考虑到司法改革始终处于“进行时”,如果工作不停顿,书稿不杀青,这本书就永无面世之日了。所以,2023年初,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增补相关内容后,最终决定交付出版。
(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