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图书

丹心摇篮丨第六卷 伴腾飞丨第108章 调令终至科夫行 思想不同两家迥

第108章 调令终至科夫行  思想不同两家迥

“几个街道正等着你商量‘丹心艺苑’新一季的节目呢!”

“北区还有很多群众文艺工作等着你想新点子……”

“小戚,我们一起工作越来越开心,你怎么要调走呀?”

……

花起惜才的叹息声与王馆长惋惜且不舍的目光堆满了,可戚科夫还是正式递交了调动到市新闻出版系统工作的申请报告。

石依闻按照程序组织了戚科夫工作调动的讨论与审核,半个月后,一纸正式调令终于发到了北区文化馆。

王馆长宣布消息与安排工作交接的时候,北区文化馆的同事们立时发出憾惜的声音,连一直“为难”戚科夫的施副馆长也动容了:“小戚,我……我们都舍不得你!如果是因为我的态度……”不舍说服了尴尬!

“不是的,不是的!”戚科夫抢先握住了施副馆长的手,“在你与同事们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许多东西,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是你们大家帮助我在成长!只是,我明白自己的能力与志向适合在哪里。你们放心,我会做好工作交接,无论是‘丹心艺苑’还是‘北区诗苑’的下一期活动,我都会在离开前与你们一起讨论,安排落实好。另外,施副馆长,我有一批新走访采编来的革命志士材料还有先进群众的资料,晚一些整理好全部交给你,方便后面筹备展览或进行宣传报道。”

“……”施副馆长说不出话,只紧紧地回握住戚科夫的手,红色的真诚涌上了脸。

王馆长上前一步,握住了戚科夫另一只手:“欢迎,常回北区的家里来看看。我们随时欢迎你!”

最后一天工作交接完成,戚科夫将同事们赠送他的纪念品装入了背包,将沉甸甸的同志情义背上了肩,与大家告别。

出了文化馆的大门,他向还站在门口送别的同事们挥手,然后沿着已绿荫连枝的马路向前大踏步而去!

……

“你这样年轻,不好好工作,怎么养成了这样顺手牵羊的毛病?上次你买东西,人家就看见你偷了两块肥皂,今朝你买酱油,又偷毛巾!再这样,我真要叫警察抓你啦!”

戚科夫走到半路,只听不满的斥责从侧旁传来,循声看去,只见一条小弄堂里,一个衣装邋遢的年轻人狼狈地站在杂货店门口,被追出来的店员阿姨训斥着。

他刚刚转步,就看那年轻人低着头,回转身来,竟是汪里兴的大儿子黄来富。

店员阿姨手拿从黄来富手里追回的毛巾,还在他身后训斥着:“年纪轻轻,多学学好,让自己能正经谋生!前面就是北区文化馆办的革命历史展览与做的‘名气服务员’那些宣传,你好好去看看,想想人家年轻的时候在做什么,你又在做什么!不要丢了你家祖宗的脸面!”

黄来富的脚步一顿,嘀咕着:“我连姓汪还是姓黄都不知道,哪里来的祖宗,又丢谁家的脸面?”

“你不要丢的,是自己的尊严!”戚科夫正身站在了他的面前。

黄来富抬头,一惊,刚刚退后,随后又挑起眉头来:“是你?谁要你管?”

“你若还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人,我就可以管!”戚科夫肃声道。

黄来富又向后退了一步,却又伸着头顶上来:“要不是你,我爸爸怎会被工厂开除?我继母又怎会与他离婚,还带着弟弟离开?现在他没有工作,我蹲的街道工厂又不景气,工资也发不出,想买什么都没有钞票。都怪你,都是你这穷鬼的儿子!”

戚科夫听了,明白是汪里兴给这个孩子灌输了相当糟糕的思想,不由叹息:“你知道,什么是真的穷吗?”

“……”黄来富讷讷地不敢开言。

戚科夫伸手指了指四方:“这里,曾经比我与你爸爸的家乡还要穷,还要破旧!可是你看看,现在已改变了样子,有柏油路、楼房、绿树、鲜花!这还只是上海市很小的一块地方,全国呢?整个国家在解放后,人民的日子在渐渐好起来!可你爸爸与你呢?没有正确的思想与观念,一直怀恨在心,抱怨别人。你们是在用坏的思想让你们越来越穷困!”

“你乱说!”黄来富恨恨地回应。

戚科夫摇头:“有没有乱说,你可以自己细想。刚才那位阿姨说的没有错。你应该多学些知识与技术,有空读书读报,就算不去文化馆,也可以在街道里看看宣传,参加小区组织的义务活动,那样,你会比现在有尊严得多!”

“我不要听你这个坏蛋胡说!”黄来富猛地推开戚科夫,蹿出了弄堂。迷茫的仇恨在夜色里逃逸!

“是科夫回来了!”

“呵呵,听大姐说起你调动的消息,你二姐夫很赞成你的决定!”

戚科夫推门回到家中,开心地见到原说国庆节才到上海来的木秀夫妻,他们正笑吟吟地迎接着自己。

曹庭英已年过五十,与木秀双双添了明显的白发与皱纹,可夫妻俩却显得神采奕奕。原来怯懦讷言的木秀开朗了不少,喜滋滋地与家人谈起家乡戚家村落实包产到户的乐事。言语中满是对生活的欢欣。曹庭英沉稳间更多了一份底气,从包中一样样拿出带给他们的土产。相比原来带的土产,品种与数量多了不少。

戚科夫过意不去,曹庭英却大方地开口:“今年村里将山林、农田、桑园、宅基地、自留地分到了各家承包,种什么收什么自家说了算。”

木秀开心地接言:“虽说是今年雨水不足,但家里的田产丰收不说,养的桑蚕也有了好收成。结的茧又大又白又漂亮,卖了个好价钱。你姐夫闲不住,在院里盖了棚,养了鸡鸭。这蛋啊,吃不完就腌做了黄泥咸蛋。晚些,你们吃吃看,个个流油,香着呐!”金色的希望在春风中生长着!

朱佩光高兴地告诉戚科夫,木秀的大女儿到了新年就要嫁人了,对象是同乡的小伙子,养鱼能手。这次专门给他这个大舅带来了一桶新鲜的鲫鱼!

戚科夫关心地问着家乡的亲眷:“那继母与槐壮,还有几个姨妈家好吗?”

木秀笑着拿出了照片:“好着呢!槐壮一直想向你学习。你寄回去的报纸他都攒着,逢到村里开学习会,就拿出来读给大家听。他在自学种桃子的技术,想明年开春,在地里先种上一些试试。”众人在家乡将满满的希望种在了土壤里。

戚科夫看着照片上,虽然已七十岁却身体康健还在忙着剥豆的继母,身板结实的槐壮搂着孩子,欣慰地笑起来,却又觉得眼中有滚烫的泪花。他从自己的包中拿出自文化馆带回的报刊与宣传资料:“你们回乡的时候,给槐壮带回去。这些是北区进行革命历史展览与烈士事迹的宣传,让他读给大家听,更要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不要忘记当时因为国弱民困而被外国侵略的耻辱,好好珍惜现在的日子,在农事上多为国家做些贡献!”

曹庭英答应着,接过报刊与资料,郑重地塞入包中:“你外甥如今在乡里工作。我兄弟的孩子在乡中学当教师,还有一个外甥在诸暨城里做了宣传干事。我回家抄写几份给他们带去,让他们也讲给学生与群众们听。”

戚科夫连连点头,看着从窗外照进的阳光快乐地洒满了一室,心中相当感慨:当时同一个村里、几乎一样出身的两个家族,可曹家与汪家的后代却因心思不同,走了迥然不同的两条路。

“科夫,那你什么时候去出版系统报道?”木秀问着。

戚科夫拿出别在口袋里兴奋的金笔,爱惜地擦着:“就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