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图书

丹心摇篮丨第六卷 伴腾飞丨第106章 展览见母哭断肠 贵贱无别新风倡

第106章 展览见母哭断肠  贵贱无别新风倡

“花部长,我们得知太晚了!”

“是呀,北区文化馆一开展,就应该通知我们来的!”

“这么好的展览效果!”

……

沪上几家知名报刊的记者,站在拥挤的展览厅中,一边拍照、采写,一边向王馆长表示憾惜。

展览效果出乎意料!纷至沓来的众多观众,王馆长也没有料到,只得努力带馆员们维持着现场秩序:“啊呀,真对不起!我们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展览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

春归大地的时候,由戚科夫带头策划与推动的北区革命历史与烈士事迹展览,终于在一个经过办公用房改造、不到两百平米的展厅里展出了。因为第一次办这样的展览,他们只是先向北区范围内的中小学发出了通知,邀请师生们前来参观。

谁知只过了两三天,得知消息赶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其他区的大中小学申请前来,更有不少市民也换乘着公交车赶来,让小小展厅从每天八点半起就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到了五点闭馆还有人舍不得离开。人们的热情将小小的展厅撑爆了!

观展的人们看见了墙上贴有解放前革命志士抗击日本侵略、参加解放战争、发展工人起义的旧报纸、宣传报、旧照片与表彰书等;看见了玻璃柜里放着烈士战斗时用过的武器、拿过的钢笔、朴素的生活用品、带着弹痕破洞的衣衫;又见到展台上摆放的旧式印刷机、发报机等,每个人心中都翻起了惊涛骇浪。

除了史料和戚科夫与同事们采编的信息,剩余的展品是老战士、烈士家属们捐献而来,还有一小部分是原来北区住民从家中旧书旧物中找出来捐献的。很多残破不全,甚至带着明显旧损的痕迹,拿到市面上没有谁会想买这些东西。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展览馆里,人们却发现了它们承载的、难以估量的价值——它们用无声真实地刻下了党领导工农队伍在战火纷飞中抗争的印记!

曾经不赞成展览的几位馆员也忙前跑后,极少再抱怨,反而变得越来越火热:白天布置展馆、维持秩序、做展品讲解,晚间打扫卫生、清点物品,全部甘心乐意地陪着戚科夫废寝忘食。

因为他们听见了师生们欣喜的议论:“我在历史课上给你们讲过上海的抗战史与解放史,可你们在书本上读,应该没有这样看着实际的东西,能想象到战斗的样子!”“是啊,老师!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幸亏我们出生在新中国!”“你们看那些旧照片里的,小朋友们穿的衣服就是破布头,挂在身上,他们还在垃圾堆里翻东西吃!”……

他们也听到了白发老人在师生们身后接言:“以前北区没有遭到轰炸的时候,是个蛮热闹的地方,你们看,就像那张旧照片里的。可是,日本的飞机打过来,就变成这张照片里的,到处都被破坏了,当时的人哭着喊着,比照片里还要悲惨啊!”……

“李阿姨,你扁桃腺发炎,昨天不是请过假了,怎么还在忙呢?快回去休息休息。”因为有郊区赶来的老人参观,戚科夫担心他们的身体,忙着带小莫去搬了凳子放在展厅外,让他们有地方歇息,抬头却看到同事李阿姨也在默默地搬着坐凳,看她面色有些苍白,提醒着。

“你快到展厅里去忙,这里有我与小莫就可以。”李阿姨摇了摇手,将他推进了展厅。

戚科夫正好看见几名身上戴着“复旦大学”校徽的大学生跟在一名被他们唤作乐教授的老人身边,听他讲述:“……当时啊,上海大学也建在北区!有思想进步的学生很积极地跟着地下党员,加入宣传,参加联络工作,一起反对日本人侵略,迎接上海解放。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是真的迎来了上海的曙光!这样的展览你们现今的大学生是应该多看一看,缅怀历史志士、展望未来建设,多品一品自己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想一想自己未来的方向,我建议回去可以唤更多的同学来看看这个展览……”

戚科夫听到这样的话,心中相当欣慰,护着老人家向东端展台走去。

东边墙上挂着的一幅旧水彩画像下已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带着敬佩的目光看那将怀中婴儿放下、决然回头前往刑场的母亲。一边担任解说员的陈阿姨喉咙已经沙哑,仍坚持向大家讲述油画所表现的内容:“这位革命女烈士很可敬!她为了人民的解放,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放下了自己心爱的孩子……”

忽然,人群中传来了痛哭声!戚科夫只当是发生了什么矛盾,匆匆挤过去一看,却是一个中年妇女扑倒在油画前,哭得思肠寸断。

几个人上前将那位妇女搀扶起来,询问她是不是受伤了,却听她说道:“这位女烈士就是我的母亲!我就是她怀中那个当时只有七个月的孩子!解放后,党很关心我,送我上学、给我工作。我很想母亲,可是我没有她的照片,只好在心里想象她的样子……真没有想到能在这里能见到她的画像!谢谢你们,真是谢谢你们办这样的展览啊!”

“咝——哎呀,有点疼啊——咝”

展览举行将近一个月了,来北区文化馆参观的人数只增不减,总人数百倍于从前。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都像戚科夫一样累得说不动话了,看着戚科夫因为劳累嘴边长了一串燎泡,口腔里出了溃疡,喝口水也疼得吸气,他们不由打趣道:“戚老师,累成这样,类似的展览看你以后还办不办?”

戚科夫忍着疼,咽下了一口茶,回答得肯定:“办!当然要办!我还想……还想将来可以建起专门的展览馆,全年向市民们敞开,你们说怎么样?”

“这样好啊!”小莫先跟了声,随后李大姐、陈阿姨、大周也一个个点头,“这是应该的,爱国教育要长抓不放松!”“几大报刊登出消息,说我们北区文化馆办了为群众思想服务的好事!”

戚科夫咧开破了皮的嘴唇笑着——他没有想到,之前反对自己的同事们现在这样齐心,与他一样重视起爱国思想宣传。

施副馆长却端着饭盒,急急来寻戚科夫:“你出来一下,赶紧将宣传栏里的报纸换掉!”

戚科夫看着这一周刚刚贴进宣传栏的报纸,有点不明白:“这报纸没有坏啊!里面几篇文章有的是我写的,有的是诗苑小赵他们写的,都是在讲我们北区群众的好事。”

施副馆长气得跺脚:“我们在办这么重要的展览会,你这篇《浴室里的‘知名’服务员》讲的是扦脚女工,合适吗?”

“怎么不合适了?”戚科夫更加诧异。

那天,他跟着扦脚姑娘阿珍跑了三户人家:看到她半蹲半跪在农业科学家的床前,细细为老人扦脚,解决了一直困扰他的脚病,接着赶到一位高龄卧床老人的木床边,蹲在床边为老人服务一个多小时扦脚,然后顾不上休息,又赶往一位百岁老人的家中,为他洗脚修甲。

回来时,顾不上吃饭的阿珍因为血糖偏低,差点晕倒在路边,吓得戚科夫赶紧问路边的店家要了碗糖开水给她吃下去,阿珍才缓了过来,而赶来的店家一下认出这是街道里的“名人”!几年来,阿珍姑娘已为几千居民做了扦脚服务。可因为她这服务的特殊,竟没有一个男孩子肯与这个好姑娘谈恋爱。

将阿珍送回她家中时,戚科夫看见满室练技法的竹片与萝卜,再细看阿珍姑娘的手,还带着细细的伤口,连他都忍不住说:“你做这样的服务是不是有点……?”

“我们觉得阿珍做得对!”阿珍父亲却拦住了戚科夫的话头,“我不是党员,但记住党教的话:服务群众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脏的累的总要有人去做。我们一家从解放前就生活在北区,要不是赶走了日本人又迎来了解放,阿珍爷爷与我早就死了!阿珍说她要替我们还恩,今年,街道还特意让她递了入党申请书。”

“一个扦脚的,能与革命展览混在一起吗?真是胡来!”施副馆长真的生气了,“不要以为你办了展览会,就认为自己立了大功,就可以为所欲为!你马上把它们撤下来。”

“我看小戚并没有为所欲为!”

戚科夫正为难,却看花部长与几位老同志走了过来,其中一位看见他面露惊讶,而戚科夫也随即认出,那正是在巧克力工厂门房间一起读书看报讨论问题的“老石头”。

“哎呀,真的是你啊!”“老石头”已抢上一步,主动与戚科夫握起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