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体贴奋力众人感 奖杯方获风波连
三十几斤重的参考材料,厚厚的笔记本与稿纸!
背着,拎着!
戚科夫住进了业余高中教材编写组办公的宾馆。
整整四个多月,朱佩光没有因为家事打来一次电话,戚科夫也没有因为一点私事回过家中,一心一意与专家们为制订各科目课本、练习题、考卷、教学配套参考资料夜以继日地呕心沥血。
戚科夫不但从进入编写组的第一天,就十分尊重地邀请十几位党员同志成立临时编委会,帮助他共同制定与落实计划、督导和审核工作,而且言明:“有任何问题、任何差错,我戚科夫就是第一责任人,自愿承担最重处罚与批评。如果大家不能相互信任、相互团结,以编写好教材为第一目标,就是我这个编委会组长失职!”
宾馆的服务员从来没有见过像他这样拼命工作的人,每天,戚科夫的房门开得最早。他房内的灯光却熄得最晚,甚至是通宵明亮。隔着忘记拉起的窗帘,透过窗纱,总能看见戚科夫在写字台上翻阅资料或伏案书写的身影,惹得整理房间的服务员惊叹:“他桌子与床面上摊开的除了书本就是资料,连电视机的插头都没有插起过!”
戚科夫会提前一天按计划发布与调整各组的编写任务。白天他在各组中了解教材编写的实际情况,分A、B套教材,抽选专家对比两方优劣,再督请两组老师取长补短,进行内容修改调整。从周一到周六的晚上,他又会分别邀请不同科目的专家一起跟踪、梳理编写情况,就发现的问题挨着房间,拜访编写老师,一起商量探讨改进与处理的办法,而他自己则亲身参加语文编写组的工作,一边增加学习、广查资料,为挑选课文、制订试题出谋划策,一边向专家与资深老师们积极学习,在笔记本上记下一条又一条重要的意见与建议,用作对比参考。
当编写进度相对紧张的时候,戚科夫为了保证老师们的身心健康,就用师范学校班主任教会他打的太极拳、八段锦带了有兴趣的老师们锻炼,又向市教育委申请了经费,给老师们增加下午与晚间加班点心,再与宾馆方面商量,小蛋糕、葱油饼、面包配牛奶、豆浆、麦乳精,换着花样保证大家的营养。
当听得一位专家曹老师腰椎不好时,戚科夫第一次打了电话到家里,让妻子去中医院配了特制的膏药寄来,亲自给那位专家贴上,惹得阅历资深的老教师感动不已:“戚老师,你对我们的照顾太周到了。这教材编不好,我们愧对你啊!”
戚科夫笑着,用开水绞着毛巾为他热敷:“假使教材编不好,是我愧对组织呢!照顾好你们是我应该的。”
轮到大家休息的周日,戚科夫就邀请本地老师领队,带着北京等外地来的专家与教师们去南京路、城隍庙、外滩、南翔镇、朱家角等地游览。他自己却在这难得有暇的时候,抓紧时间阅读一周的书刊报纸,写日记、散文,记录重要消息与感想。
他的心中,深深萦绕着陈琪告诉他的那句话:“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党的领导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更加深刻地感觉到,无论是为群众编写业余学校的教材,还是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文学创作,都意义非凡,让他感觉自己的人生被实实在在地充满着,每一天过得都相当踏实、幸福与快乐!
却不知紧跟而来的两场风波,让戚科夫准备安稳向前的事业面临着转折的抉择。
因为教材编委会团结同心的努力,业余高中教材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初稿即受到评审专家们的肯定。
编委会成员结束任务,分散回家,戚科夫亲自陪送专家与几位外省教师到火车站,送他们回到京、浙、苏等地。
几个月的相处,他们都与谦和宽厚、组织与协调能力很强的戚科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依依不舍,特别是受到戚科夫多方照顾的曹老师,他拿出了自己随身带的收音机,一定要送给戚科夫:“小戚,我在上海工作期间一直是你照顾我,我没有带什么贵重的东西,这一只小收音机是旧的,我用它随时收听新闻与戏剧,现在转赠你,你一定要收下,方便你随时收听消息与写作。”
听其他几位老师也热心相劝,戚科夫盛情难却,收了下来。因着候车时间还长,他打开了收音机,与等待上车的老师们一起收听节目。
“为响应建设物质、精神双文明的号召,市里先后组织了书法、国画展览。众多在沪的知名书法家、画家纷纷为人民开展创作。展出的书法作品涉及楷书、隶书、行书……而各戏剧团体、民族乐团、交响乐园正在积极准备,要在新年前后为人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演出,真正做到文艺属于人民!”
听到这样的消息,戚科夫与老师们自然十分高兴,可是身边候车的两位乘客及孩子的对话,却让几人瞠目结舌。
“爸爸,什么叫国画、书法?”
“我也不知道,应该是用毛笔写的字、画的画。”
“那什么叫楷书、行书,还有栗书?吃的栗子也可以做书的吗?”
“这个……爸爸真的不知道,等你上学了,就去问老师吧。”
“噢。”孩子迷茫地低下头来,却又追问,“爸爸,那民族乐团与交响乐团,又是怎样的?”
孩子的爸爸已不耐烦:“就是弹琴、打鼓的,你不要问这么多,再等一会就上火车了,回家去,不是有口琴的嘛,你吹吹就知道了。”
“你可以带小朋友去展览馆看一看。”戚科夫实在忍不住,建议说,“也可以去逸夫剧场、共舞台这些地方看戏与看演出,小朋友看过就明白了。”
他的话让孩子眼中闪烁起了星星,可是不满却蹙起了孩子妈妈的眉头:“哎呀,同志,我们平时要劳动的,哪有空闲带小囡到处乱跑,还看什么展览?那些,是有钱、有闲工夫的人家去看的。”
戚科夫还想说服他们,却被曹老师拽了拽衣袖:“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普及群众文艺,可不是一月一年的事情。就像你们进行人民文学的创作,要有人存志气,用心推动、日积月累地来啊!”
“姑夫,你带回来的这个金杯子可真漂亮!”“爸爸,你又拿回了什么奖?”
业余高中教材编写完成后不久,回到学校招生办的戚科夫就接到了嘉奖通知——全套教材因内容实用精当、编写严谨创新等,编写组得到了市教委的团体嘉奖,戚科夫被评为市教育系统的先进工作者。
他同时作为团体代表与先进工作者的代表,领回了金光闪闪、佩着红色飘带的奖杯。
“你们可不能乱动,这奖杯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晚一些,我将它拍成照片,洗出来,每一位编委老师寄一张过去。”戚科夫小心地把奖杯摆上了书桌。
忽然,紧张的电话声响起,业余学校的校长带着让人压抑的严肃:“小戚同志,有人投诉你的作风问题,需要你尽快来学校说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