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图书

丹心摇篮丨第五卷 怎舍得丨第91章 援青助学遇路障 止雨停风缘文章

第91章 援青助学遇路障  止雨停风缘文章

“你来找我,想为我报考,又有什么用呢?没有厂里的介绍信,我报不了名,没有厂里给的假,我没有办法去上课,总不见得抛了工作,家里需要我的工资吃饭呀……”

“那我带你找厂长说!”

“……还是不要了,连支部委员都帮我们去找过了,可厂长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保证生产!算了,我就这样吧。反正还是能拿工资的……”

车床前,白校长曾经教过的学生小赵无所谓戚科夫赶来关心,低头赶工,精神颓唐。

戚科夫到区业余学校招生办公室报到后,上班已有一段日子了。他带着几个老师开展招生基础工作时,在现场看到报名学习的青年们求知若渴,就像青苗在春天的雨露中急要吸取营养。他们像极了戚科夫儿童时期在新中国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模样。

可是,他也确实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有一些单位仍然不支持青工报名学习,认为只有埋头苦干才是对的。所以,他特地抽了时间,来到白校长告知的小赵所在工厂,想争取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获得学习机会。

小赵在一次次恳请碰壁后,很是失望。可他认命的回答,并没有降低戚科夫的温度。戚科夫还是坚持找到了厂部,不顾杨厂长不耐烦的态度,走进办公室说明来意。

“哎呀,你这个人怎么拎不清呢?”杨厂长对这个业余学校的招生老师相当反感,“平时看过报纸没有?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生产力,懂不懂?你让青年工人上班请假去业余学校读书,厂里任务多的时候会因为他们要上学不能安排加班,不是在阻碍发展生产力吗?”

戚科会赶紧从自己的背包中拿出厚厚的报纸,拉开大嘴笑言:“我当然看报纸,我每天都看的!我特别希望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上去,超过看不起我们的外国人。”

“那你还说什么?赶紧走吧。”杨厂长皱着眉头,做出轰人的手势,“我下午还要给他们开会,让他们多想想办法,看怎么让产品质量更好、做得更快,没空和你磨叽这个问题!”

戚科夫不甘心,抽出一张报纸递到杨厂长面前:“您看看这一段新闻,我们的党领导明确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小赵他们学会了自动控制技术,就可以用科学技术把厂子的生产力与质量翻倍地提起来呀!”

杨厂长却挥手挡开了报纸:“你这位老师别纸上谈兵。我们厂里的活计可不是你们这些文绉绉的书生能做的,就要老老实实干活的人!你别想用报纸新闻动歪脑筋来破坏我厂里的劳动队伍!”

“我哪里是想破坏劳动队伍嘛。”戚科夫被杨厂长扣的“大帽子”气乐了,索性将报纸撑开在他面前,“您看一看,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呢!”

可他的话,杨厂长哪里听得进,干脆挤开了戚科夫,头也不回地向门外走去。

看到小心翼翼躲在门边看情况的小赵与几个青年工人,杨厂长虎着一张脸,用力拍了拍窗台:“都给我回到车间去,认真工作!你们怎么能还想着上课,不知道顾全大局啊?再这样,我扣你们的生产奖金!”

戚科夫看着几个青年垂头丧气转回车间,又气又无奈,想赶上去,再安慰小赵几句,却被一个忽然丢在脚边的物件吓了一跳。

他定下心去看时,发觉那是一块废零件,转头,竟见一个青工挑衅似的,站在一边歪嘴看着他:“挑唆小赵他们不做工,你这个人的确坏!”

戚科夫忽然感觉,这个青工的语气与表情,像极了小时候的汪里兴!他忽然认出这个青工就是那个曾经用砖块砸过他家玻璃窗的半大男孩!

“你也到这里做工了?”戚科夫忽然上前一步,问着那个青工,“你叫什么名字?你,就不想去学习技术吗?小赵他们做错了吗?”

那个青工被戚科夫如此耿直的言语噎住了,恨恨地盯了他片刻,终于扭身跑开。

从小赵的厂里回到家,朱佩光已做好饭菜。偏戚科夫端着饭碗什么也不吃,一个劲地自言自语:“你说,怎样才能让这些青工报班学习呢?那个工厂长怎能说他们渴望知识、想学习技术是不顾全大局呢?……让我想一想,想一想……”

朱佩光看着戚科夫又犯了倔劲儿,颇为无奈,往他碗里一边夹菜一边劝说:“你们业余学校又不是招不到学生。你也不是主管工厂的,多操这些闲心,又没办法改变什么,不感觉吃力(沪语:劳累的意思)吗?你呀,顾好业余学校的本职工作就是了,有空闲的时间,还可以多写写文章投投稿……”

妻子的话一下提醒了丈夫:“哎,佩光,你说的对!我来写篇文章!”

戚科夫完全不顾及自己饿着肚子,立即丢下了饭碗,转头翻出稿纸,趴到桌前奋笔疾书……

大半个月后,上海当地报刊上登出了一篇名为《谁不顾全大局》的文章,文笔犀利、用语生动,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单位负责人对于青工求学的阻拦与挖苦,又用真诚的情感呼吁市民们一起来理解与支持青工们的求学,从而共同推动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这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戚科夫在业余学校的上下班路上,时不时能听到有人在议论。身为作者的他,并不为此而骄傲,却是真心期待着那位杨厂长看到这份报纸后,可以为小赵们的学习“打开绿灯”,却不想这篇颇有见地的文章已引起了区教育局负责人的注意。

“老陈,你来看看这篇文章。写得可真好!”

“嗯,我们现在不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教育,也要促进中青年的学习与教育,补充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好跟上生产的需要。这篇小说正中其意,也反映了真实的问题。”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加强一些宣传,再与相关部门多用用力,让这篇文章里报不了班的青工们有机会上课?”

“我看可以!”陈局长一边点头,一边看着“戚科夫”三个字,“这个作者,就是在恒通路小学招生中表现突出的那个吗?听老吴校长与新调到局里来的邱范锋同志说,他从旧中国出来,一直是心念‘千歌万曲向党颂’,在去工地、农村劳动期间,还不忘办扫盲班。我们晚些细细问问邱范锋,如果合适,那套教材就交给他负责!”

“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