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挑粪施肥新患病 教书识字复回春
他深深呼吸了一口空气,心里竟然不由对此次被“发配”来农村劳动还颇感庆幸!
此时的戚科夫站在上海金山县农村的田野里,看着刚刚立春的大地青苗刚刚出头,勃发着生机,感觉像回到诸暨家乡一般熟悉,自觉有了回忆故乡的机会。满满的乡土乡情瞬间淹没了他。
可是,他哪里晓得,到了工棚,开始上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好像太乐观了:这挑粪上肥可比在人防工地挖洞挑泥、巧克力工厂背包扛渣要埋汰、辛苦得多!
江南气候温暖,一年可种两茬稻谷,冬末春初,农民们也是需要上工的,可因为戚科夫几个人的“问题”,他们被“特殊关照”过,不能像一般村民做常规的农事,大多数要忙的是挖沟、挑粪、到田里施肥。
不要说从小学时到了上海,戚科夫已经多年没有下过田,对于田间农事早已生疏,就是他儿时在诸暨农村,也不过是在解放后跟着继母为自家的几亩农田扶犁、耕田。这浇肥的“苦差事”,继母是从来不舍得让他这个男孩子做的!
所以,他刚刚开始打扫、挑粪的时候,差一点被粪水的臭气熏得背过气去,连连打着恶心。挑了粪桶,又脚下发浮,走不了几步就将污物泼出来,溅在鞋面、裤管上,而泼肥浇田时又不会用力,经常让污物沾在衣物上,让他一个人浸在臭烘烘的气味里,整个人的状况很快低迷,变得不好了!
再加上一群不懂事的小朋友因为村小学早已停了课,没有多少正经事体可以做,经常就围着他们这些“劳动对象”,看他们笑话。做惯了教师的戚科夫不由脸红耳赤,失脚跌进稻田里,弄得半身全是湿泥水,更惹得田间干活的村民们也一起哄笑起来。
到了农村的几天,戚科夫什么东西都不想吃,稍稍吃一点泡饭,就会因身上没有办法清洗干净的恶臭吐得呕肠刮腹。加之带的衣物不够,在田间浸了污物泥水受了凉,隔天就发起高烧来,一个人浑身酸疼地躺在床上,迷迷糊糊、似醒非醒,一会儿感觉像回到了解放前,被汪里兴带着家丁追打,又一次跌进了泥塘里;一会儿又感觉日本人的炸弹投到了身边,炸得他浑身发烧发烫……他想呼唤亲人帮忙,可亲人们都不理睬他,他只能无助地奔啊、跑啊,跑到通身大汗、腿脚发软,感觉自己就要死了一般……可是,总有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响着,“等党来,天就亮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又有《义勇军进行曲》《儿童团歌》不断地在他耳边回响着,让他总能撑着那一口气不至于彻底软下去,可是他怀疑自己,好像坚持不下去了……慢慢地,他的眼前又轮转过一个个身边的人,他们好像还在坚持为人民服务呢……那他自己也不能输啊……
“大姐、二姐,你们不要怕,带上小弟小妹,我们一起去找党,坏人不敢把我们怎样的……邱老师,你给我讲过的,党就快来了,他们在带着部队为人民战斗……韩大哥,你加油啊,你跟着解放军打赢了,又去打美国佬……小马叔叔,你又抓住坏人,又去帮老人家了吗?你这样为人民服务,就是做活雷锋啊……长珍姐姐,再难,你还是带着纺织厂,为人们织好布,让世界看看我们织出的布头,不比外国的差……佩光,我们还是要坚持……坚持!我们不但自己要‘千歌万曲向党颂’,我们还要告诉班里的学生们……告诉他们,不能荒废学习,要珍惜解放后的机会,知道自己生长在党的摇篮里,一定要认真学习……学到有用的东西,就可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告诉他们的,他们在党的摇篮里,摇篮……”
“哎……他好像烧糊涂了……”
戚科夫迷迷糊糊、不断呓语的时候,忽然感觉嘴里有了一丝清甜滋润的味道,烧得干灼的喉咙顿时有了一些舒缓。
勉强地睁开眼,看见有个年纪颇大的老人家正在床边,俯身给他喂着绿豆汤。
再睁大一些眼,他看见老人家后面站的是村支书与所在生产组的组长,心中顿时一慌,人也清醒了一些,只怕他们是来批判自己的,急忙想挣扎起来,却被生产组长按住了。
“哎……看你带来的行李与说话行事,知道你是个要上进的,估计没有在乡下吃过这样的苦头,既然病了,就先缓两天,不用着急去地里上工。”
支书看了戚科夫一会儿,方拿出两颗药片来给他:“村里小孩子不懂事、笑话你,害你摔在农田里。你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说后面,给他们讲游击队打鬼子、讲志愿军打美国佬、讲雷锋服务人民的故事,可见你的心不坏。既然伤风了,就先空空肚子,吃点绿豆汤与稀饭,晚些时候将这退烧片吃下去,缓过来就好了。你的那份工,我与你们组长商量了,先找人代做,你不用声张!”
戚科夫一颗悬着的心稍稍放了下来,接过药片道谢,将那一小碗绿豆汤喝下去。生产组长发觉了他行李中带的书,想伸手取来,却被支书阻止了,催他回家吃饭。
可组长走了,支书却留了下来,拿着戚科夫带来的书翻了几页,见他在里面用红、蓝墨水条条线线地画着,还记了话,再翻看到扉页上戚科夫必写的那首诗:“小小钢笔重又重,祖孙三代扛不动。共产党给我一支笔,千歌万曲向党颂!”沉默了不少时候。
在戚科夫重新紧张起来的时候,他将书还给了戚科夫,起身要走,却又回头,目光复杂地看了戚科夫一眼,欲言又止。
“支书,你有什么指示吗?”戚科夫小心翼翼地问着,只恐再给他一个什么罪名,把他打发到千里之外去!
不料支书却是低低地说道:“你那首诗说的没有错!我在没有解放的旧时候,放牛、耕田、砍柴……就想着有一天自己与子孙后代可以识得了字、拿得了笔、看得了书……现在,村里小学老师没有了、课也上不了,小家伙们心也野了,你在空时,带着他们识些字、给他们多讲讲革命故事,也是可以的……”
戚科夫喜出望外,没有想到,他失去了教师的工作,被打发到一处处做工,反倒有了各处办“扫盲班”,当业余老师的机会!
他连连答应着,病竟飞快地好了起来。
村民们带着几多惊讶,看着这个从城里来的大高个书生,很快就适应了农田施肥的活计,对于污水满身也毫不在乎,每天上工就是脚上生风的。等到了收工,他就匆匆忙忙跑回工棚,打来水,用肥皂一遍遍洗净身上、手上,换上清爽的备用衣服,然后就在小桌子上用口技吸引村里的孩子们到他身边来。
他们更惊讶于这个书生,不用看书,就会讲出许许多多革命故事与国内发生的新鲜事,还讲得那样好听!
戚科夫讲的故事不但吸引来了村里的孩子,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围在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几个月,生产组又将带领组员读报、学习、写广播稿与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了他。
戚科夫感觉自己就像春天里被寒气冻蔫掉的秧苗,重新又活过来,又回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