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图书

丹心摇篮丨第五卷 怎舍得丨第80章 觅外源欲舒困境 临苦难愈见真情

第80章 觅外源欲舒困境  临苦难愈见真情

剧烈的风吹乱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看不清何时可以消退。不少人慢慢地消磨了意志,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朱佩光父亲自认开明,可此时已受不住多重打击与煎熬,一病不起,多亏戚科夫日夜守护在床边照料。

看着床边给自己端水喂药的小女儿佩光消瘦了许多,老伴掩不住焦急与愁苦,一年之中白发添了不少,朱父心中难过,黯淡的目光转向朱佩光身后依然旧衣陋装、瘦削单薄的女婿戚科夫:“这几年,我们拖累了你!……其实,我很久之前就想和你说一声‘对不起’……”

“爸爸……”“老朱!”朱佩光母女低呼着。

戚科夫想阻止岳父说话,却见他摇了摇手,继续言道:“是我们当初自恃家境富裕,太骄傲……认为你不过是个出身农村的孩子,又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只是个小学教师,思想素质高不到哪里去,只怕是看中了佩光的家境,谁知太看轻了你……看得出,你被组织上培养得很好,是个有担待有志气的孩子,佩光交给你照顾,我其实很放心了……”

“爸爸……”看着曾经器宇轩昂的岳父翕动着嘴唇,将久已后悔的意思表达出来,戚科夫既是感慨又是酸涩,上前一步,握紧着老人皮包骨头的手,“您不要多想,好好养身体。我会照顾好佩光,也会照顾好你们……现在的日子是比较难,但要相信,一定会过去的!”

见朱父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朱佩光母亲伤心地哭了出来,话里带怨,又有着另一重意思:“早知道,我们当初卖了厂与房子,带孩子们出去,也不至于这样……”

朱父看着身边唯余的三个亲人,却是连连摇头:“逃出去有什么意思么?……没有自己的根,国不强、民未壮,走到哪里也被人看轻、受人欺负!……就算有什么委屈,也是像科夫前面说的:眼前这些只是暂时的,再难,还能难过日本人打进来?难过那些年大饥荒么?只恨我自己的身体……”

朱母更加悲伤:“你这样,几个孩子除了佩光又一个个都下乡去了!佩达在安徽结婚、生了孩子。他自己生了病、生的小孙子又贫血又闹痢疾,我想接他们回城治疗都做不到!佩耀原想参加高考的,现在天天不是种地,就是上工……”

戚科夫只怕岳父听到这些抱怨雪上加霜,示意妻子将岳母搀到病房外,自己守在岳父床前,向他保证:“兄弟们有困难,我与佩光会多帮助他们的。”

“好,好啊……”朱父几乎失去光芒的眼睛亮了些,用力拽住戚科夫的手,“等我出院了,你与佩光不要在外租房子了,搬回来住吧,让爸爸妈妈也尽尽心。佩达、佩耀他们从小享福,没有受过苦楚、经过锻炼,遇事不算坚强,也应该多向你学习学习……”

“……科夫,你真的愿意承担这些?”

夜晚,并不明亮的白炽灯下,戚科夫将家中的钱、粮票甚至是存钱罐头都拿到了床上,一元纸票、一角硬币……地数着、分着。

伤感滴入朱佩光的泪中,见此情景,她不知如何是好——她知道,这戚科夫分出来的小小几堆钱票,除了有支援自己两个兄弟的,还有赡养继母的与预备看望患了病正在困难中的老校长、师范班主任的……她更知道,为了她,戚科夫身上担子已经超重了,再承担这些,他可能步履维艰!她想阻止,可她又不能阻止!

“佩光,你不要担心。”戚科夫明白妻子心里想什么,冲她一笑,“你不知道,我去看过老校长、班主任老师他们后,心里有多少安慰!他们就算不能到校上课,可还是整整齐齐地藏着书本,就算被赶去扫马路、倒垃圾,可他们心里的光没有灭。他们这样的年纪,还能这样,我们现在正年轻,还有什么坎过不去的?”

“我听你的!呀,你给我哥哥这么多钱?”朱佩光重重地点头,看戚科夫交在她手中的钱钞,出乎意料,“我们为爸爸治疗费借的钱可没有还清呢!这些钱不是你预备月底还的吗?”

“我向借钱的同事们打过招呼了,稍延几个月再还。你佩达哥哥与小侄儿身体不好,我想近期先想办法每月节约出5元钱,让他们先治病,再买点营养品。身体是本钱。”戚科夫心中盘算着,又将另外零零散散角票凑作的三元钱放在妻子手里,“这个月再给你小弟佩耀寄一点,告诉他,有空的时候还是要想办法多读书、多思考,哪怕把劳动过程写作日记,也不要让自己失了志气!”

“真是你心宽!”朱佩光滴下泪来。

戚科夫抚了抚妻子的后背,又将一小沓积攒的粮、油、糖票拿了起来,“这些,我准备晚上买点米、油和白糖,给老校长与师范的两个班主任老师分头送去。他们现在生活急需,年龄又大了,买东西又不方便。当初,他们也是这样不顾自己、照应我与困难同学的。羊有跪乳之恩、乌鸦还知反哺,我能照顾他们一些,应该的!不然,光口说‘千歌万曲向党颂’,对有恩的人却不报答,岂不是空口说白话?”

“还是你想得周到……哟,你这鞋袜!还能穿吗?”朱佩光低头擦眼泪的时候,看到丈夫脚上的布鞋已磨穿了洞,袜子口也脱了线,又愁又笑,“你这个样子,要是还可以上讲台,肯定被学生笑话的。”

“放心吧,我不会让他们看脚的。”戚科夫想将穿着坏鞋烂袜的脚尽力缩到床底下,不小心弄醒了身旁睡着的安安。

孩子翻了个身坐起来,揉着眼睛懵懵地嘀咕:“爸爸、妈妈,安安肚子饿了,想吃鸡蛋羹。”

朱佩光想到一直忙于照顾父亲,不仅孩子的一日三餐跟着大人胡乱对付,就是戚科夫也很久没有吃到水浦蛋了,心中立时愧疚,连连答应着:“妈妈这就去蒸鸡蛋羹,安安一碗,爸爸一碗。”

可她拿起蛋筐才发现,家里只余了一只鸡蛋,顿时僵在了那里。

戚科夫伸头一看,立即拉着安安改了口:“我们今天先不吃鸡蛋羹了,我们吃蛋花汤,安安一碗,爸爸妈妈各一碗,好不好?”

将蛋花尽可能放在安安碗里,戚科夫一边大口喝着稀如开水一样的蛋汤,一边翻看着报纸。

见朱佩光默然无语,舀起的汤水半天没有进口,戚科夫变戏法般拿出一封信来,轻轻地晃着:“看看,这是什么?我找到外源补贴家用了。”……